看到孩子深陷抑郁,学业停滞、社交退缩、活力尽失,没有父母不揪心、不担忧孩子的未来。
焦虑、恐惧、绝望,都是人之常情。
但是别太担心,大量研究表明,陷入抑郁的孩子,往往拥有非凡的敏锐度和潜力,是相当聪明的一群人。
当前的困境,只是一个深度调整期,而非终点。过了这个阶段,他们的未来会比你想象的更光明。
一、为什么说抑郁的孩子往往是最聪明的孩子?
一般情况下,人们认为抑郁症是想太多、担心太多、思考太多。
这不是病,而是一种天生的神经特质。
他们的大脑对内部和外部刺激(情绪、感官信息、思考深度)的处理更精细、更深入。
耶鲁大学一项长达40年的追踪研究显示:
对陌生情境高度警惕、敏感、退缩或对刺激反应强烈的儿童,成年后出现心境障碍(如抑郁症、焦虑症)的比例确实更高。
但是,拥有这些特质的孩子,在智力测试中,尤其是言语能力、抽象推理、创造力、共情力、深度思考能力等方面,表现也非常突出。
展开剩余86%因为这些孩子拥有超常活跃的神经活动。
这就代表他们对事物有深刻的洞察力、强大的共情能力、丰富的内心世界、对复杂问题的深度思考能力。
可是,这种天赋也有弊端,它会消耗人巨大的心理能量。
孩子容易被压力压垮,对批评、失败、人际冲突、社会不公等痛苦的体验更强烈、更持久。
当累积的压力或内在冲突超过承受范围,大脑就会出现自我保护的信号,抑郁就可能随之出现。
二、抑郁不是毁灭,而是暂时被困住了
抑郁的孩子,并不是“废掉了”,他们只是被暂时困住了。
这个“暂时”只是说抑郁是一个阶段,绝不意味着它是小事,也不代表抑郁可以“扛一下就会过去”。
它是真实的、痛苦的、需要严肃对待的状态。
这时候需要深度调整。
当原有的思维、情绪调节、应对压力的方式不足以应对当下情况时,抑郁会迫使大脑系统慢下来甚至停下来。
此时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反应迟钝、情感淡漠的状态。
在这个时期,孩子看似停滞、退步,但实际上,他的大脑和心灵正在进行深刻的重组。
他会深度思考生命的意义、价值、公平等宏大命题,把旧的、不适应的模式在痛苦中瓦解,新的、更坚韧的模式在缓慢构建。
看似孩子在“钻牛角尖”,实际上是他在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所以我们不要太担心抑郁的孩子,你会因为孩子得了一场严重的肺炎就断定他身体永远不行了吗?不会。
因为我们知道,经过休养,孩子就会康复,甚至还可能因为这次生病,孩子的免疫系统得到了锻炼。
这个道理和抑郁有相通之处——抑郁只是一次严重的“心灵感冒”或“心灵骨折”,需要专业帮助和充分休养来愈合。
愈合后,身体系统可能比之前更懂得如何保养自己,如何应对压力。
三、穿越阴霾后,内心往往更强大
尼采说:“那些杀不死你的,终将使你更强大”。
一旦在专业帮助下,有效缓解了抑郁症状,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,那些曾经带来痛苦的“高敏感”的特质,往往会转化为独特的、强大的优势:
亲历过深渊的人,对他人的痛苦、脆弱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理解。
这使他们成为在人文、心理、医疗、教育、公益领域出色的倾听者、支持者、领导者和作家。
就像张清(化名)高中的时候因为重度抑郁休学,休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,康复后考入顶尖大学的心理学系,现在成了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员。
经历过至暗时刻并走出来的人,他们对生活中常见的挫折、压力往往有更强的耐受力和恢复力。
他们知道黑暗之后会有光,知道如何调用资源帮助自己度过难关。
这种韧性是宝贵的生命财富。
四、未来是光明的,但不代表抑郁这个事不严峻
未来可期,绝不等于忽视当下的严峻或鼓吹“熬过去就好”。
没有及时、恰当的专业干预和支持,抑郁好转的可能会消失,痛苦会延长,风险会增大。
父母的做法要务实一点。
1、做孩子与专业帮助之间的“桥梁”
和孩子耐心沟通,解释看医生/心理咨询不是“有病”或“软弱”。
而是应对困难的一种方式,就像骨折了要打石膏一样。
2、耐心,再耐心,接纳孩子会反复的现实
康复不是线性的,会有反复。以月、甚至年为单位来看待进展。
不管是心理咨询还是吃药干预,起效都是需要时间的,出现反复是很正常的情况。
这就需要父母坚持下去,配合心理咨询师/医生,按照给出的干预计划去做。
3、核心是接纳与稳定
不论父母怎么陪伴抑郁的孩子,核心就是接纳和稳定。
接纳——放下评判和说教:
“振作点”、“想开点”这些话不但毫无帮助,反而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。
接纳孩子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他的痛苦,是真实的生理心理状态。
接纳——不追问孩子“为什么”或试图开导他:
安静的陪伴,一句“我在这里,你需要我做什么/或不需要我做什么?”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。
稳定——管理好自身的焦虑:
父母的恐慌会传染给孩子,父母坚持不下去的时候,试试找自己的支持系统。
比如伴侣、朋友、家长互助团体倾诉,先稳住自己,才能稳住孩子。
4、识别微小信号,给孩子正向的反馈
注意孩子细微的变化,比如多吃了几口饭、主动说了一句话、在客厅多待了5分钟、洗漱了。
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,这时我们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具体地夸奖,不要空泛的说“加油”:
“今天看到你吃了半碗饭,挺好。”
“谢谢你告诉我你感觉不太好,这需要勇气。”
5、和学校沟通
除了家里,孩子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学校了,所以,学校方面的理解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。
必要时,父母可以和学校,比如孩子班主任、心理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,在保护隐私前提下,争取学校方面理解和支持。
写在最后
最后,我想说,父母不要太担心抑郁的孩子。
因为,孩子在获得帮助后,大多数都能够康复,或者症状得到缓解,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。
这段经历赋予了他们超越同龄人的深度、韧性和洞察力,这些在成年后的学习、职业生涯和人际关系中都是巨大的资产。
抑郁的阴云终将散去。当阳光重新洒落,你会看到一个经历过淬炼、拥有独特力量、未来充满可能的孩子。
他们需要的,是你此刻不抛弃、不放弃的理性、行动和信念。他们的未来,值得期待。
发布于:山东省网上的股票配资怎么样,炒股开户平台,杠杆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